【行業動態】中華老字號(茶類)座談會紀實
為推動老字號守正創新發展,加強老字號宣介推廣,更好發揮老字號在建設自主品牌、全面促進消費、堅定文化自信等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2025年4月2日,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在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茶禮天下展示中心舉辦中華老字號(茶類)座談會。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交流中華茶文化,專業機構介紹茶行業發展情況,老字號企業代表分享品牌歷史、發展現狀和創新經驗,探討老字號守正創新發展路徑。商務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機關黨委書記盛秋平作總結講話。
茶類老字號,作為中華文化的“活化石”與商業文明的“金名片”,以茶為媒、以藝載道,將千年技藝與現代生活完美交融,既承載著歷史的厚重,又煥發著時代的生機。據統計,目前共有48家茶類中華老字號企業,占全國中華老字號企業的3.3%,分布在18個省市,其中,東部、中部地區共計40家,占比83.3%。茶類中華老字號品牌發展歷史悠久,平均年齡達到124.2歲,半數以上存續歷史超過百年,200年以上歷史的品牌有8家。2024年,茶類中華老字號營業收入約141.7億元,店鋪總數約1.2萬家。茶類老字號堅守傳統制茶技藝精髓,嚴控原料與制作流程,積極擁抱科技,提升品質和口感,拓寬茶產業的發展空間。以年輕化、健康化推動產品創新,通過場景重構與非遺活化增強沉浸感和文化體驗,聚焦IP聯名與數字化煥新品牌形象,積極擁抱新營銷手段,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羅大友認為,中華茶文化歷史悠久,貴州曾出土距今164萬年的茶籽化石,史書記載,5000年前,神農就發現了茶葉的神奇功效。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有很多文化現象都已經消失,但茶文化歷久彌新、經久不衰。目前,世界上有60多個國家產茶,有160多個國家、近30億人飲茶,茶受到全世界認可,很多國際友人對中華茶文化肅然起敬。茶作為十大國粹之一,2022年44個項目被列入世界非遺,聯合國將每年5月21日定為“國際茶日”,中國的茶成為人類的公共產品。飲茶關乎大健康。今年全國兩會,國民健康受到關注,“體重管理年”成為熱議話題。面對空氣、食品、輻射環境等全球性污染問題,茶是應對現代環境污染與亞健康問題的天然良方。紅、黃、綠、白、黑、青六大茶類,具有涼性、平性和暖性三種偏性,要以正確的方式辨證飲茶,根據不同的體質、不同的飲食習慣、不同的氣候選擇適配的茶類。茶產業面臨重要機遇。按照全國人均每天飲茶一次,每次15克估算,需要700多萬噸茶葉,但2024年產量只有約360萬噸,中國茶產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華僑茶業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邵曙光介紹了茶行業發展情況、面臨困難和應對措施。中國是產茶大國,2024年茶行業運行總體穩定,全國茶園面積5250萬畝,干毛茶總產量突破345萬噸,總產值3345億元,國內消費和對外貿易保持平穩。一是品牌國際化加速,公用品牌及新茶飲借巴黎奧運會契機拓展全球市場,向世界傳遞東方文明的獨特魅力,展現健康生活的中國味道。二是標準化進程提速,政府出臺相關標準及行業規范等文件,推動機械化、綠色化生產,提升茶葉品質與生產效率。三是科技賦能消費,智能茶具與物聯網技術融合,滿足消費者智能化、便捷化茶飲體驗的需求。四是文化外交突破,茶現身很多重要外交活動,彰顯大國外交風范和內涵。
針對茶行業在庫存、價格、創新和市場開拓等方面存在問題,提出四方面建議:一是優化供給結構,控制產能擴張,加強品質監管,提升產品和服務差異化(如特色古樹茶、定制化服務等)。二是重塑價格體系,平衡高端與大眾市場,避免價格泡沫,增強消費者獲得感。三是拓展消費場景,結合健康概念推出低咖啡因茶品,開發茶飲料、茶食品等衍生品類。四是數字化營銷轉型,利用直播電商、品牌IP打造等方式觸達年輕群體,提升市場滲透率。
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沈芃分享了中茶踐行“中華老字號”責任和價值的實踐,以及推動行業創新和發展的考慮。一是始終與國家同頻共振,肩負起服務國家大局的時代重任。中茶始終把服務國家戰略、助力經濟發展作為使命,主動踐行鄉村全面振興、助力共同富裕。在陜西紫陽、湖北咸豐打造鄉村振興特色模式,在浙江淳安結合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二是始終與民族文化傳承緊密相連,將中華茶文化向全世界傳播。積極參與國家級外事活動,在重大外交場合將中茶產品作為國禮和中華傳統文化名片進行宣介,在世界舞臺展現中華老字號的國韻風采。三是始終與民生息息相關,打造高質價比的國民產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全、質、優”,打造服務百姓生活的國民茶。以“全”立業,在茶葉主產區擁有全品類產業布局,在主要產茶地建立全茶類加工基地,擁有電商、門店、經銷商等全渠道銷售體系。以“質”為本,加強產品品質把控,實行原料采購、生產加工、運輸存儲、市場銷售等環節的全產業鏈可追溯管控,保證產品的“央企品質”。以“優”取勝,從消費者視角出發,發揮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研發更多高質價比的國民茶,讓老百姓以更優的價格享受到更高的品質。
下一步,中茶將從三個方面推動創新發展,一是打造國民品牌,成為提振居民消費的主力軍。積極響應國家提振消費的號召,以現代化的商業思維審視茶行業,主動創新商業模式,積極開展茶葉健康功效的宣傳推廣,讓茶成為提振居民消費的主力軍。二是打造國家品牌,成為中國品牌走出去的排頭兵。傳承正宗技藝,加強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共生,打造蘊含中國元素的國際化產品,在國際性活動中積極弘揚傳播中國茶文化。三是打造創新品牌,成為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領頭雁。把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加強傳統行業與新質生產力的有效融合,為傳統產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推動企業更快更好發展。
北京吳裕泰茶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書新分享了吳裕泰的發展現狀及創新做法。近年來,吳裕泰堅持“老字號+文化+體驗”的發展模式,全面落地“六統一”經營管理理念,經營業績逐年增長,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一是聚焦花茶,做優做精。在鮮花及茶坯的品種選擇上創出“新花樣”,研發“花語茶言”杯泡茶、“只此青裕”袋泡茶等年輕消費群體喜歡的產品。二是優化供給,適應消費升級。開發無污染、高品質的有機茶,以及茶月餅、茶粽子、茶蛋糕、茶爽無膠口香糖、抹茶拿鐵等茶食品,形成慢消品和快消品的互補。三是創新業態,開辦體驗店。將商業區、旅游區的王府井店、頤和園店、八達嶺店等傳統茶莊,通過增加現制現售茶味冰淇淋、“茶水吧”等方式升級成體驗店,滿足年輕消費群體休閑社交需求。四是跨界合作,以文興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企業文化結合,融入產品設計到品牌推廣全過程。比如,和國家博物館五度跨界合作,開發“文”“質”兼備的“花語茶言”“四季美裕”等文創禮盒。五是堅守初心,傳承匠心。在主要產茶區設立基地,購置紅外線色選機、除雜機等,引進食品級灌裝生產線、自動化包裝設備等,全面實現“五標一體”的管理體系。六是注重品牌建設,不斷增強商品力。打造不同茶類自有品牌,創造差異化競爭優勢,如綠茶子品牌——春和景茗,紅茶子品牌——京粹紅韻等。每逢店慶,開展為期一個月的“進社區、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等活動,宣傳茶文化,普及茶知識。
杭州西湖龍井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戚英杰分享了“貢”牌發展的匠心傳承歷史和守正創新舉措。技藝傳承方面,建立“三位一體”的培養體系,技能大師工作室培養數百名西湖龍井制茶師。品質把控方面,參與制定多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建立從茶園到茶杯的全程溯源系統。品牌建設方面,構建“獅峰龍井做精、西湖龍井做強、龍井茶做大”的三級產品體系,連續5年天貓平臺西湖龍井茶銷量第一,連續多年被杭州西湖龍井茶管理協會認定為西湖龍井茶采購量第一、銷售量第一。文化傳承方面,創辦占地1600平方米的杭州西湖龍井茶博物館,每年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推進“數字茶旅”項目,讓消費者可以云游茶園、定制春茶。
安徽省祁門紅茶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昶分享了“天之紅”以守正創新傳承品牌精華,用責任擔當煥發“老字號”新活力的歷程。在質量管理方面,確立“專注品質,以顧客滿意為中心”的質量方針。通過了ISO9001和22000等管理體系認證,建立健全標準體系,提升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在產品營銷方面,運用整合營銷理念,以電子商務、批發、直銷、代理等多種流通方式開辟市場,產品覆蓋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遠銷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基地建設方面,采用“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戶+基地”的模式,對低產茶園實施標準化改造,發展優質茶園3.6萬畝。在科技創新方面,構建以企業技術中心為依托的創新體系,與中國農業大學、安徽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等開展合作,組建省部級認定的研究平臺3個。
福建春倫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傅天龍分享了 “協興正”品牌應對百年變局,從困局中求突破,在雙循環中彰顯責任擔當。內循環上持續發力。扎實做好老客戶維護,以推廣老字號為抓手,在新茶飲市場等實現新的突破。線下與線上活動同步推廣,通過抖音、短視頻等直播帶貨方式,擴大品牌知名度,增加產品銷售,穩步提升市場份額。外循環上不斷拓展。全面拓展對外交流廣度和深度,加大國際電商推廣。成立法國合資企業,成功進入國際超市連鎖;依托孔子學院等平臺,讓福州茉莉花茶香飄一帶一路;在馬來西亞、南非、法國等地新建世界茶倉。
湖北省趙李橋茶廠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金莉分享了“川”字牌赤壁青磚茶“傳承有序,守正創新”的做法。一是青磚變“輕”磚,古老青磚煥發新活力。突破青磚茶板磚的生硬外形,研發巧克力磚、顆粒、圓餅、薄片等新形態,將2公斤的傳統茶磚壓縮至5克的獨立茶包,讓青磚茶從邊銷茶變為全民茶飲品。二是從“無意之舉”到“健康密碼”,助力“體重管理三年行動計劃”。青磚茶渥堆發酵的核心工藝曾是應對長途運輸的無意之舉,現代研究發現,發酵后的青磚茶在調節代謝、預防慢性病等多方面具有保健價值。推出的藍帽保健茶產品——川牌青磚袋泡茶,具有輔助降血脂功能,讓更多人認識到青磚茶的健康價值。三是從“茶道記憶”到“國潮擔當”,讓世界聽見中國茶故事。從茶馬古道到3萬片青磚茶捐贈蒙古國,“羊來茶往”的佳話續寫文化交流。tea’stone等新中式茶飲店里有熬煮的青磚茶,“蝦茶之戀”“茶魚飯后”等跨界產品成為網絡熱門,讓茶文化從“曲高和寡”變為“觸手可及”。
八馬茶業股份有限公司聯席總經理王焜恒分享了八馬茶業的品牌故事和創新發展情況,提出共筑老字號發展新生態的建議。產業賦能創新方面,提出好茶四大標準(安全、對口、正宗、穩定)和三大選品標準(名家之作、傳統技藝、黃金產區),參與起草《烏龍茶加工技術規范》《茶葉體驗店服務規范》等多項國家標準、地方標準,先后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茶產業研究院等多個國家級、省級科研平臺。建立“現代智慧茶園、智慧工廠、智慧供應鏈”,配備可視化茶園監測系統、智能害蟲防治設備,從源頭管控原料,科學保障每片茶葉的高品質。產品推廣創新方面,聯名國家地理、敦煌博物館、泉州文旅開發文創產品,開創茶敘IP,攜手知名演員、文化名人、知名企業家共同推動中國茶出圈。推出冷泡茶、純茶飲料,在不同節令上市創新口味的茶香粽、茶月餅,打造抖音超級品牌日,通過話題營銷與直播形式,重塑傳統茶行業的年輕化形象。線下業態創新方面,打造新一代門店,在泉州威遠樓打造八馬首個非遺美學快閃店,讓新中式的飲茶空間成為“城市會客廳”,讓飲茶成為城市生活新范式。建議老字號品牌聯合起來,構筑跨品類老字號創新平臺,在產業協同、跨界IP打造、茶旅融合等領域深度合作,將不同文化背景的非遺技藝融合,打造新產品新體驗,探索1+1>2的國潮新模式。
云南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褚九云分享了構建“三茶”統籌融合發展新格局的舉措。一是以標準化筑牢百年產業發展基礎。有效整合產品質量追溯、產品營銷、產品售后等標準,兼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茶文化與旅游融合以及品牌建設保護等標準,建立健全下關沱茶標準體系,以標準支撐提升產品質量。二是以茶文化助力百年品牌歷久彌新。依托下關沱茶館、下關沱茶博物館和國家工業遺產,打造集茶文化展示、茶葉收藏、茶藝交流等功能為一體的多元文化空間。三是以茶科技賦能百年技藝傳承創新。加強創新平臺搭建和成果轉化,成立中國(下關)沱茶研究院,擁有專利120余項,通過轉化應用實現百年技藝的傳承和創新。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和創新團隊培養,綜合技藝掌握情況、從藝年限、年齡梯隊等維度遴選非遺傳承人,逐步形成國家、省、州、市四級傳承人梯隊。
轉載: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